教學模式是一種可以用來設置課程、設計教學材料、指導課堂或其他場合教學的計劃或類型,是溝通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中介環節。幼兒
音樂教學模式是教學模式在幼兒
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是在一定的幼兒音樂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構建的、具體可操作的、比較穩定的教學程序的基本框架。 現代教育理論與當前幼兒音樂教育實踐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一線教師迫切要求建立適合幼兒音樂教育特點的教學模式。因此,我們對幼兒音樂教育實踐進行優化,探索出以下幾種幼兒音樂教育常見的模式,與同行共同探討。值得指出的是,教學模式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其內部機制和結構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教學實踐、觀念、理論的不斷發展而日臻完善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模式的研究絕非是為了將幼兒音樂教育模式化,希望我們的研究能為處于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不同類型的教育內容及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提供一個多元的選擇平臺。 一、審美體驗模式 幼兒音樂教育的核心是審美,而審美是以體驗的方式存在的。音樂教育必須以審美體驗為基礎,以豐富的審美經驗積累為前提,只有幼兒個體的情感體驗與音樂產生共鳴,幼兒才能進入音樂的世界,理解和感悟音樂的美,從而實現音樂的審美教育價值。 該模式的基本實施程序是:感受體驗—感悟興發—表達外化。在感受體驗階段,教師創設良好的音樂情境,喚起幼兒的審美注意與審美期待,引導幼兒初步感受、體驗音樂;感悟興發階段則包括審美感知、想像、領悟、情感等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一系列過程,教師有機利用各種藝術形式,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充分感悟音樂的形式美與內容美,幫助幼兒形成較為完整的審美形象;表達外化階段,是對前階段的理解與體驗進行表達與交流,教師提供時間與空間,啟發幼兒運用音樂或非音樂的手段自由地、合理地表達個人與眾不同的音樂體驗,使得審美體驗得以回味與升華。 下面以音樂欣賞《小夜曲》(舒伯特)為例,分析該模式的具體實施過程: 1.通過環境布置和多媒體手段,創設和諧靜謐的情境,師幼共同欣賞小提琴演奏的《小夜曲》。教師陶醉在音樂之中,暗示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傾聽。 2.幼兒傾聽后自由用語言表達感受。“你覺得音樂怎么樣?”“你好像聽到了什么?好像看到了什么?” 3.幼兒邊聽音樂邊自由用動作、語言等方式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與想像,教師輔以相應的多媒體動畫,幫助幼兒進一步感受、理解音樂。 4.以音樂為背景,幼兒三人為小組,以“我聽見”或“我看見”為開頭,合作創編小詩,并將自己編的內容合著三拍子節奏輕聲朗讀。如“我聽見風兒在輕—輕吹—,夜一色,多一美好—”或“我看見星星在眨—著,眼—睛,夜—色,多—美—”等,教師及時進行記錄。 5.教師將幼兒編的詩歌配合旋律朗誦或演唱,幼兒跟著音樂自由動作。 6.為音樂配色,這首樂曲像哪種顏色,為什么選這種顏色? 7.幼兒邊聽音樂邊自由繪畫《美麗的夜晚》,要求運用相匹配的色調。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藝術領域的首要目標就是引導幼兒初步感受和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所以,以體驗音樂的美好形象與意境為主要目的審美體驗模式是幼兒音樂教育最重要的模式之一。體驗感悟模式廣泛應用于音樂欣賞活動,而韻律活動、歌唱活動以及打擊樂器演奏活動中也須以此為基礎。 應用此模式時教師應努力將音樂與文學、學術等藝術形式進行有機同構,使抽象的音樂符號及幼兒心中被激起的不可名狀的內心體驗轉化為可視性的視覺形象和較易感知的文學形象,并能使音樂的情緒情感得到很好的烘托,使得藝術形象更加飽滿,高度整合形式為一體的藝術美能有效地、深深地打動幼兒的心靈。同時還應強調幼兒個人對音樂的主觀審美感受、體驗,重視幼兒情感的個性化的自我表達。 二、抒情表現模式 音樂是表現情感的藝術,只有幼兒學會并習慣于以音樂的方式來抒發情感、交流思想,音樂才能真正走進幼兒的生活。 該模式的基本實施程序是:以境激情—引導創編—表達交流。以境激情是指教師創設與表達音樂相一致的情境,激發幼兒抒發情感的愿望;引導創編則是教師通過啟發與指導,幫助幼兒掌握相應的音樂技能,并引導幼兒有意識創編表達與交流的內容;表達交流指幼兒在相應情境中自由地以歌唱或動作等方式,抒發自己的情感。 下面以歌唱《對歌》為例,分析該模式的具體實施過程: 1.觀看少數民族對歌的錄像,感受對歌活動的形式,體驗對歌活動的樂趣。“剛才錄像里的少數民族叔叔阿姨在干什么?歌里都唱些什么?他們為什么那么開心?” 2.創設對歌情境,教師有表情地與另一教師對唱。提示幼兒觀察教師演唱的歌詞內容及歌唱的方式,引導幼兒體會運用對歌交流思想的方式。“剛才老師是怎么唱的,誰問誰答?” 3.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幼兒以對歌方式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欲望。“少數民族的小朋友都喜歡對歌,小朋友也來學習對歌吧!” 4.幼兒分成兩大組,每組分成問與答兩部分,相互商量對歌的內容,學習創編歌詞,教師進行引導,側重在歌詞的工整與韻味。 5.對歌游戲。將活動室布置成河流,問歌組與對歌組各自站在“河流”的兩岸,開展對歌比賽。勝利者可以穿上自制的少數民族服飾,站在中央,其他小朋友圍著他們一起跳舞,表示祝賀。 對歌是少數民族喜愛的一項音樂活動,也是他們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項活動。在幼兒習慣這種教學模式之后,孩子們不僅輕松學會了很多歌曲,掌握了歌曲的創編,而且唱歌的興趣倍增,孩子們再也不怕唱歌了,同時也促進了孩子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增進孩子之間的感情。真正達到了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所說的“唱歌像說話一樣自然”。 抒情表達模式還可以廣泛運用在
舞蹈、打擊樂器演奏等活動之中。運用時應注意要充分激發兒童表達情感的愿望,表達的音樂載體應盡量簡單易學,表達時應引導幼兒體會與他人的情感交流。 三、支架學習模式 幼兒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而幼兒在審美過程中必須以一定的音樂知識技能作為支持,因此,音樂教學過程中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必不可少。而以往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多是通過“授—受式”的教學模式進行,幼兒的主體性、主動性嚴重缺失,幼兒學習時索然無味,創造性更是難以培養。而支架式學習模式能充分解決這一難題。 支架式學習模式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找到各類型音樂活動中兒童必備的元素性的知識與技能,教師搭建支架,使幼兒沿著腳手架一步一步向上攀升,教師進行引導,最后撤去腳手架,最終引導幼兒自主建構音樂大廈。 該模式的基本實施程序是:激發欲望—支架學習—探索創造。首先,教師創造相應情境,激發幼兒表現的欲望;接著,在幼兒感到需要學習時引導幼兒學習一些最基本的元素性的音樂知識技能,并引導幼兒遷移這些知識技能,進行自主地、創造性地表現。 下面以
舞蹈《采茶撲蝶》為例,分析該模式的具體實施過程: 1.幼兒觀看采茶情景的VCD,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激發表現的欲望。 2.欣賞音樂《采茶撲蝶》,體驗音樂活潑、歡快的情緒,感受勞動的喜悅心情。 3.以音樂為背景,再次觀看VCD,觀察采茶的勞動動作,激發幼兒表現的欲望。 4.教師示范講解采茶的基本動作,幼兒學習。 5.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探索各種采茶動作,如左右手采茶、高低手采茶、兩兩結伴采茶等。教師隨機觀察,并予以適當點撥與藝術加工。 6.幼兒聽音樂自由表演采茶動作。 7.以提線蝴蝶吸引幼兒興趣,在啟發幼兒創編撲蝶的基礎上,隨音樂完整表演《采茶撲蝶》。 運用支架式學習模式的關鍵在于,教師必須準確把握不同類型的音樂活動中哪些知識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概念性框架,教師如何引導幼兒在富有美感的活動中輕松掌握這些支架式的知識技能,如何啟發幼兒在對音樂的感受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這些支架式的知識技能自由地表現音樂。 四、探索創造模式 探索創造模式依據杜威“從做中學”的教育思想及布魯納等人的教育理論,為幼兒提供材料充足的活動環境,引導幼兒應用各種感官,通過實踐操作,在探索、玩弄中體驗音樂的節奏、音高、速度、力度、曲勢等音樂表現手段,并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表現音樂。 該模式的基本實施程序是:自由探索—引導探索—創造表現。在自由探索階段,教師提供探索空間與充分的探索材料,引導幼兒在其中自由地探索、發現;引導探索階段中,教師在幼兒自由探索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有目的、有意識地探索材料的音樂表現方式,體驗音樂的節奏、音高、速度、力度、曲勢等音樂表現手段;創造表現是在教師的啟發下,幼兒自由地伴隨音樂進行創造性地表現。 下面以節奏活動《小樂隊》為例,分析該模式的具體實施過程: 1.帶幼兒參觀預先準備的各種材料(各種玻璃瓶子,內裝不同高度的水;各種大小不等的鐵碗;各種塑料臉盆、桶;用蘋、胡蘿卜、黃瓜等蔬菜水果雕成的吹奏樂器等),提示幼兒這些是小樂隊的樂器,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2.幼兒根據各自的興趣,選擇探索的樂器。教師提示幼兒探索各種樂器的演奏方式傾聽演奏的音響。 3.各樂隊向全班交流自己的發現,共同分享探索的快樂,教師引導幼兒認真傾聽,重點傾聽:“樂器”的大小、質地及不同演奏方式與音響之間的關系;瓶子里水的不同高度與音高、與音色的關系;蔬菜樂器的吹奏方式與技巧以及模擬的音色效果。 4.交待進一步探索的任務,引導幼兒繼續探索。要求幼兒在探索中將每一類型樂器有規則地擺放整齊,如按音高由低到高、音量由小到大等規律創編節奏型,并組織同材料組進行試奏。 5.教師即興指揮,小樂隊初步進行合奏,教師引導幼兒傾聽整體音響效果。 6.在總結改進的基礎上,小小樂隊再次完整演奏,注意整體音響的和諧,探索創造模式豐富了幼兒音樂活動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激發了兒童的學習愿望,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幼兒探索與創造能力的提高。運用該模式時,教師必須為兒童的探索提供充足的材料,在探索中學會認真傾聽自己與他人的演奏,并進行調整。且幼兒的探索常規應事先養成,這樣才能主動、快樂且有序地進行操作。幼兒先前須積累一定的經驗與知識,教師在組織中應有較高的組織能力。 上述四種模式目前在福州八所優質園開展試點研究,旨在形成一種系統化與多樣化相統一的幼兒音樂教學模式體系,使得幼兒音樂教學改革更好地體現《綱要》精神與現代化的理淪精髓,更具操作性與推廣性。
【多元化幼兒音樂教學的四種模式】相關文章:
• 淺談音樂活動的導言設計
• 注重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
• MIDI系統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 在音樂活動中發展幼兒的社會性
• 讓幼兒在音樂體驗中飛揚個性
• 音樂小知識
• 音樂是天使的演說
• 教會的歌和聽會的歌
• 素質教育在幼兒舞蹈教育中的體現點滴談
• 音樂教育的心理衛生保健功能
• 如何在音樂活動中對幼兒進行素質教育
• 以音樂的形式開發幼兒的右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