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的社會性是在與周圍人群的交往中發展起來的。音樂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人際交往的機會,滿足人的交往需要。成人與兒童、兒童與兒童之間的音樂交往,可以給兒童提供大量人際交往機會和經驗。因此,教育者也應有意識地利用音樂教育活動來促進兒童的社會性發展。音樂教育中兒童合作能力的提高 音樂活動可以提供這樣的機會與環境,使兒童的合作協調能力得到較好的發展。下面以韻律活動和樂器演奏活動為例進行論證。
1.韻律活動中的合作協調能力
韻律活動中的合作協調主要是指運用動作與人配合、溝通、共享空間。構成韻律活動中合作協調能力的基礎主要是:動作關系的判斷,協調能力;情感關系的判斷調節能力,空間關系的判斷調節能力。
案例一 《小豆芽芽》
教師請幼兒先聽一遍《小豆芽芽》的音樂,邊聽音樂邊講故事。然后,老師提問: “小豆芽長的什么樣子?小朋友們有沒有見過?教師和幼兒討論小豆芽都是怎么鉆出泥巴的?都有哪些動作?”接下來,教師出示圖片,請幼兒觀察小豆芽的生長過程。請一位小朋友跟隨音樂做出他捧小豆芽睡覺、生長與鉆土的動作。如妞妞小朋友做的是兩手并攏向上做鉆泥巴的動作,扮演大樹的小朋友兩手打開做露出小腦袋的動作等。然后,教師反饋妞妞小朋友和大樹的動作,然后其他小朋友一起模仿。兒歌結束時,小朋友自由選擇伙伴,兩人一組,共同完成一個小豆子的造型:有的雙手相握高高舉起,說這是“房子豆”;有的抱在一起,說這是“金豆兒”等等。最后是豆豆種植園環節,教師運用兩張大白紙粘貼起來,中間剪了四個洞,然后當成一個土壤的縱切面的小舞臺,小朋友蹲下來,就在那個小洞中漏出了小小腦袋,做生長的動作時就鉆出了土里。
在((小豆芽芽》的案例中,在教師設計的小豆芽生長的情景下,孩子很快學會小豆芽“找伙伴”的韻律游戲。他們會通過觀察對方的臉部表情和體態表情,判斷對方是否可以成為共同合作的伙伴;他們能學會用做相同的動作的方式來與同伴相互協調;他們也能學會有許多人共同活動的情況下,自己找一個比較空的地方活動,在移動過程中不與他人相撞。這些孩子,在良好的教育影響下,可以獲得更多的合作表演“小豆芽”的經驗。因此,他們合作協調的意識越來越明確,合作協調的技能也越來越熟練復雜了。他們能主動追求和同伴一起律動的快樂。他們能夠完全不借助語言而迅速地找到共舞的伙伴,而且能夠對人有一種寬容的態度,不挑剔和拒絕任何邀請。在《小豆芽芽》最后一個環節——豆豆種植園,幼兒能學會在活動場狹小和場內有障礙物的情況下,自由地做動作和移動。他們能夠在許多小組共同活動的情況下,不僅照顧到與組內同伴的共享空間,而且也能照顧到組合與組合之間的空間和諧。
2.樂器演奏活動中的合作協調能力 樂器演奏活動中的合作協調主要是指在演奏過程中注意傾聽自己、同伴、集體的演奏,并努力使每一個人、每一個聲部的演奏都能服從于整體音響形象的塑造要求。構成樂器演奏的合作協調能力的基礎主要是:對歌重音相關系(個人演奏音響、聲部音響、整體音響)的傾聽、判斷、調節能力。
案例二 《多彩的樹葉>
教師先講一段故事:從前有一棵漂亮的樹,樹上長著五顏六色的葉子,風輕輕吹過,各種顏色的小樹葉都輕輕搖擺,發出好聽的聲音,好像在開一個盛大的音樂會。聽,藍色的葉寶寶的撞小撞鐘;綠色葉寶寶打著三角鐵也加入了進來;還有拿著響板的紅色葉寶寶;拿著手鈴的黃色葉寶寶……各種顏色的葉寶寶都帶著自己的小樂器來進行演奏了,可真動聽呀。 然后,教師和幼兒討論剛剛故事中小樹葉都做了什么。接下來,教師請幼兒自行選擇小樂器跟隨音樂進行穩定拍的練習。熟悉音樂節奏和小樂器的演奏方式。 教師請幼兒按照樂器分組,用相同樂器的幼兒戴上相同顏色的樹葉頭飾(戴紅色樹葉頭飾的用小響板、戴綠色樹葉頭飾的用三角鐵等)。教師用手勢和言語提示小樂器的演奏一個個進入音樂。教師用講故事的方法提示, “紅色的葉寶寶開始演奏了”, “現在黃色的葉寶寶也加入了進來”。最后,教師講述音樂故事,幼兒根據教師言語提示進行合作表演。活動結束后,幼兒將音樂和小樂器放在音樂區,自行游戲表演。
我們知道,小一點的孩子集體演奏活動的經驗較少。但與之有關的經驗,如與成人一起玩奏樂游戲等,可以養成兒童對他人演奏活動的初步注意,以及初步地與他人相一致的意識。在《多彩的樹葉》這個活動中,我們觀察到孩子能夠學會在演奏時與大家一起整齊地開始和結束;能夠初步學會理解簡單的指揮手勢,并及時地按指揮意圖做出正確的反映;能夠初步體驗到合作協調的愉快,愿意在演奏活動中用積極的情感和態度與他人溝通、配合。如在藍色葉寶寶演奏時,指揮者(教師)與小撞鐘演奏者(扮演藍色葉寶寶的幼兒)都能面帶微笑,相互注視,并將身體左右搖擺,不時用眼睛互相注視并互相點頭,表示更樂于接受對方。
集體活動結束后還可以進行活動區活動的延伸,幼兒能進一步學會:在許多聲部合奏中主動地關注整體音響的協調性,如全體樹葉寶寶共同演奏的環節,每個幼兒都會關注整體的效果進行自己的演奏;能迅速理解指揮手勢并積極準確地作出反應;如果有的幼兒在擔任指揮,能以明確的手勢對演奏者做出指示,能以臉部表情和體態表情與演奏者進行積極的情感溝通,以喚起全體參加幼兒的合作表現的熱情。音樂教育中兒童秩序感的發展 音樂活動是一種有秩序的社會活動,它要求參加者學會按照一定的規則來活動,同時也要求參加者明確認識并自覺擔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音樂教育中的秩序表現為:學會遵守音樂活動的常規;初步養成對作品負責,對觀眾負責,對樂器、道具和其他有關設備負責,對活動場地負責的基本觀念和行為習慣等等。
在《六月二十七望湖樓醉書》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的是孩子與美妙的音樂相融合,音樂的美感與音樂活動常規和諧并存。
第一,導入的常規。教師帶著孩子做劃船的動作,腳步上和著三拍子的穩定拍進入場地,然后孩子坐在自己的常規位置上。導入活動一般是用輔助的方法引導孩子進入活動狀態。所以,選擇三拍子是為新學內容作鋪墊,并且做劃船動作提示孩子,課堂的內容是和“水與船”有關的。
第二,感受環節的常規。教師出示掛圖,帶領幼兒一起學習古詩,體會古詩意境。教師和幼兒根據掛圖對古詩進行簡單分析,討論古詩表達的情感。聆聽音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感受音樂的意境和美感、跟隨音樂嘗試歌唱古詩。教師先做示范或上下句對接熟悉歌曲旋律。簡單介紹一下3/4拍,教師可用小鼓敲擊,讓幼兒感受3/4拍的長短。總體說來,感受的常規就是:故事或意境——穩定拍——節奏——旋律——綜合的模式進行。其中,穩定拍的常規練習應作為一個重點,很多老師教授音樂的難點就出現在這里,缺少拍子的常規練習,所以后面的節奏旋律等環節無法進行,或者效果不理想。
第三,表現表達環節的常規。等幼兒熟悉節奏后,請幼兒用小樂器跟隨音樂進行3/4拍的演奏。鼓勵幼兒大膽想像,根據古詩內容嘗試用動作表現古詩意境,跟隨音樂進行律動。將幼兒分成伴奏組和表演組進行歌表演。表現和表達常規根據側重點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常規練習方式,比如律動表現,重點在空間與動作的練習,而節奏樂表現,重點應落在樂器的取放和演奏技法的常規練習。
第四, 過渡環節的常規。一節課的好壞,過渡環節設計與實行是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的。比如,從感受環節到表現表達環節的過渡,教師就用一首兒歌“滴答滴答開飛機”進行,教師講的速度不斷地變化,到“滴答滴答睡著了”這旬,大家閉眼睛,安靜地休息一會兒。然后,教師又帶著幼兒邊做邊唱“滴答滴答坐好了”,孩子就很自然地知道,這是休息時間,然后要進行下一個環節了二這樣,有利于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興奮點較集中,教學效果當然也就會更好。
第五,延伸環節的常規。比如,將音樂和小樂器放在活動區,讓幼兒自由律動;根據音樂進行古詩詞意境的繪畫活動,鼓勵幼兒家長和幼兒一起伴隨音樂吟唱古詩詞等等。其中,重點應放在對樂器、道具和其他有關設備負責,以及對活動場地負責的基本觀念和行為習慣的表現等等。幼兒在這方面的發展,是教育者有意識地培養的。而且這種培養應該和當前兒童教育的全部課程與活動整體聯系起來設計和實行。另外,教師自身的態度、行為榜樣和有組織、有計劃進行的行為習慣的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
綜上,音樂教育作為發展兒童的社會性能力的載體,具有可操作的優勢。我們應該通過音樂教育讓孩子們成為這樣的人:他們不但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也能很好地把音樂教育當作與他人平等友好交往的方式與機會,并且,在其他領域中也能表現出很強的能力。
【通過音樂教育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相關文章:
上一篇:唱歌教學中提高幼兒語言的方法
下一篇:樂在其中——融音樂于數學活動中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