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代迫切需要我們培養出厚實知識基礎的,具有探索科學的強烈興趣和愿望的、具有一定操作實踐能力的、具有獨特科學想象力的新一代科技人才。而這些科技素質的培養,都必須從小抓起、從幼兒抓起。因此,在幼兒園里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基本科學知識和思維方法教育幼兒。從小啟迪幼兒科學意識。激發其探索欲望和主動求學的興趣。引導幼兒熱愛科學、理解科學,并運用科學方法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促進其智力和個性的全面發展。本文就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進行膚淺的分析。
關鍵詞:科學活動;教學
一、注重好奇心的培養
科學需要好奇心。科學也最能吸引幼兒的好奇心。大自然中的豐富事物千奇百怪,各種現象神秘莫測。這些事物和現象足以引發幼兒的好奇心,對它們的探究也足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
幼兒天生就具有好奇心,他們喜歡探究事物,具體表現為對周圍世界的注視、觀察、探索等。比如有個幼兒在做早操時看見了地上的螞蟻,產生了好奇,連操也不做了。再如有個幼兒在觀察陰溝流水時,一直順著流水方向走,終于找到了水流進了陰溝洞,并蹲下觀察水在洞里的情況。好奇心驅使幼兒去探索、了解周圍事物。它是幼兒學習的內動力和學習獲得成功的先決條件,在幼兒形成對周圍世界的積極進取中,也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幼兒的好奇心好比是星星之火,還需成人的支持才能燎原。如果成人能夠理解兒童的好奇心,并且加以鼓勵和引導,就能把兒童學科學導入科學探索的道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否則,如果成人對兒童的問題敷衍了事、甚至不耐煩的話,兒童的好奇心就會慢慢地被磨滅,他們對周圍事物的態度會越來越冷漠,科學對他們也就不會再有多大的吸引力了。這種對科學的態度對于兒童的一生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保護和發展兒童的好奇心、激發其求知欲在科學教育是極為重要的。
和好奇心相聯系的是幼兒對科學的興趣。興趣是一種積極的感情性喚醒狀態,它是學科學的強大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使幼兒積極地投入到科學活動中,對剛進小班的幼兒來說,他們喜歡千姿百態的花草樹木、生動有趣的小動物。我就經常和他們一起觀看《動物世界》,他們在觀察動物時,我引導他們提問題,豐富問題內容,比如:“老師,為什么小兔子前腿短,后腿長”為什么小雞不會游泳"等等。這時,幼兒的好奇心得到了表露,于是我就及時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指導。在全班面前表揚這些愛提問的幼兒,激發更多的幼兒愛提問。就這樣,幼兒的好奇心得到了保護,而且得到了發展。
我經常進行隨機性科學探索活動。比如到了冬天,孩子會有這樣一個問題:冬天為什么我們的嘴里會冒白氣呢?對于這樣的問題,老師只憑語言是解釋不清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幼兒做“水的三態變化”的小實驗,通過實驗操作,不僅支持了幼兒的發現,而且幫助他們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的活動既可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增強其觀察的興趣,又可以使幼兒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學習科學知識活動。
二、注重鼓勵幼兒動手動腦
在進行科學教育時,一方面要注意針對不同年齡幼兒的身心特點精心設計活動的內容和方式,保證科學活動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注意放開手腳,不加任何干涉地讓孩子獨立自主地開展活動,并適當地加以引導,不能再沿用過去那種老師講、幼兒聽,老師演示、幼兒看的方法。幼兒園科學教育不僅要讓幼兒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而且要讓幼兒經歷科學發現的過程,讓幼兒在老師精心設計的活動中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在科學活動中,通過讓幼兒親自動手感知隱含的科技原理,在動手中獲得知識,體驗發現的快樂,進一步激發動手操作的主動性。
在科學活動《沉浮》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實驗材料――木塊、石子、玻璃瓶等,供幼兒探究沉浮的現象。在活動中,幼兒用這些材料分別做實驗,探究他們在水里的情況,結果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現象。有的幼兒發現木塊是漂在水上的,他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把它按下去,但只要手一松,木塊就會漂上來。還有的幼兒發現玻璃瓶放進水里后,先是漂著的,過一會兒灌進了水,就慢慢地沉下去了;如果把玻璃瓶的蓋子蓋好,它就不會沉下去了……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發現,對活動的興趣也很高,他們對各種現象議論紛紛,我就建議他們回家后通過查閱資料,操作更多的材料,慢慢尋找答案,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注重豐富科學教育的內容
在幼兒玩積木的時候發現一些孩子拿著大的雪花積木讓它轉動,玩得非常帶勁,由此想到了陀螺這種會轉動的玩具。如果把陀螺投放到科學區讓幼兒玩,并在玩的過程當中發現陀螺的轉動時的色彩變化,幼兒既可以在玩中體驗樂趣,又可以獲得一定的知識。因此我安排了“陀螺轉轉轉”的活動。
1、投放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陀螺,讓幼兒在探索陀螺轉動的過程中的變化,并把結果記錄下來。記錄的作用很多:記錄有助于幼兒自我建構知識與經驗。它可以促進孩子更細致地觀察與更認真地思考,將零散的知識經驗系統化,從而在一次次的記錄與實驗的對比中調整自己的認識,逐步實現自我建構知識與經驗,為最終形成科學的概念等奠定基礎。記錄成為隱性的教師,我們可以了解到小朋友的學習情況。記錄可以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在幼兒了解陀螺轉動的基礎上,學習制作陀螺。這樣,更深一層的了解了陀螺的特點,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提高了動手能力,也體驗了制作的樂趣。
3、讓幼兒聯系生活中的事物,發現與陀螺轉動有相似的物體,如硬幣、雞蛋等圓形的物品,提高幼兒的分析和比較能力,拓展幼兒的思維。同時,讓幼兒再去找一找真正的陀螺,激發幼兒再次探索的欲望。因為幼兒玩的陀螺是抽象化了的,讓孩子再去找陀螺的原形,又回到了生活當中,也使活動得到了延伸。
4、開展陀螺轉動比賽。利用同伴因素增進幼兒間的相互切磋與學習。在活動中,幼兒常常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高度的團隊精神。對于幼兒來說,從伙伴那里可以學到許多先前不會的本領,可以從伙伴口中知道許多新鮮的東西,與此同時,還發展了幼兒間的交往、合作的能力,學會相互協調節,共同完成一項“工作”。
科學區除了投放陀螺外,還將白菜的葉子、樹葉等浸在水彩顏料當中讓幼兒觀察葉脈吸收水分的情況并進行記錄。在雪碧瓶上放一個圓錐形的紙筒,玻璃上貼一張如何玩的示意圖,不僅具有暗示性,也體現了層次性。同時還投放了有關空氣實驗的操作材料讓幼兒探索等等。科學區的材料投放有的是前一個主題的,有的是下一個主題的,這樣科學區的材料豐富了,內容也豐富了,我發現去那里活動的幼兒越來越多了。
四、注重科學活動的生活化
科學教育本身來源于生活,它都是周圍生活中粗淺的知識和自然規律。因此提供的科學內容、材料要貼近幼兒生活,讓幼兒容易理解和感知,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如果太容易,不能激發幼兒操作的積極性;如果太難,幼兒不能理解,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教師要在觀察、了解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的基礎上,發動幼兒一起收集、準備活動內容與材料,一物多用,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促進幼兒的有效發展。腌制咸鴨蛋這一個活動就是非常本土、非常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咸鴨蛋制作簡便,而且味道也很好。有時幼兒園也會讓幼兒嘗嘗咸鴨蛋的味道。每當這個時候,總發現許多幼兒吃得很香,有的幼兒還會問這個蛋的味道為什么是咸的,里面怎么有油流出來呀等等很多問題。根據幼兒的這一情況,如果讓幼兒了解咸鴨蛋的制作方法他們肯定很感興趣。現在市場上賣咸鴨蛋的也很多,但是在農村可以就地取材,許多人家都是自己制作。制作咸鴨蛋這個教學內容是非常接近幼兒生活的。咸鴨蛋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吃到的,幼兒對它并不陌生。而用來制作咸鴨蛋的輔助材料柴灰、黃泥、鹽等幼兒是比較熟悉的。因此選材符合新《綱要》中所說的“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初探】相關文章:
• 如何科學設計幼兒園墻飾
• 淺談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的設計
• 淺談幼兒園后勤膳食管理的科學化
• 讓幼兒園科學教育走出“冷門”
• 淺析幼兒園科學活動的開展
•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之我見
• 談談幼兒園科學活動
• 幼兒園開展科學教育初探
• 農村幼兒園科學啟蒙教育的實踐研究
• 淺析如何培養幼兒科學教育探索意識
• 論幼兒園科學教育生活化
• 淺談幼兒園科學教育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