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科學教育是幼兒身心發展的必然需要,它是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充分體現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幼兒來說,科學是一個名詞,更是一個動詞�?茖W教育既包括自然與人類世界的知識,又包括發現該知識的技巧,還是包括認知態度和價值觀。“科學是一種思考,一種獲取新知識的方法,一種正確的對待周圍世界的態度”。
幼兒園的科學教育究竟應該教些什么,又該怎樣教呢?現代科學教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有哪些變化?又有哪些方法和策略?
一、幼兒科學教育的任務
(一)釋放兒童內在的探究力量
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應立足于幼兒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其首要目標是保護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挖掘幼兒的潛在能力,培養幼兒關心周圍環境,關注自然、關注社會,幫助幼兒理解自然現象,初步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形成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責任感。例如:帶領幼兒認識小動物,并不只是讓幼兒記住動物的外型特征、習性等客觀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與喂養觀察動物的過程中,讓他們懂得世界生物相伴聲相伴的關系,樹立關愛生命,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二)拓展幼兒的探究空間
科學教育帶領幼兒走進科學的殿堂,在教師的精心培育下感受科學知識的神奇,體驗科學的創造的快樂。它是幫幼兒造一條漫游世界的飛機,而不是造一間嚴格控制的實驗室。幼兒園是航空母艦,真正的駕駛員不是教師,而是幼兒自己。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源于幼兒的生活經驗,科學教育要體現趣味性、啟蒙性,融合性。提供幼兒一些淺顯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知識,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
開展科學教育活動能使幼兒對科學現象感興趣,敢于探索,形成初步的科學概念,學會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分享經驗。
(三)培養幼兒的完美人格
科學教育強調對幼兒完美人格的培養,在活動中形成幼兒實事求是、尊重他人、關注周圍環境、熱愛生活的良好品格。兒童對世界的認知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茖W教育應結合幼兒年齡特點,選擇幼兒能夠接受和理解的內容,不破壞幼兒對于客觀世界的美好向往。
科學教育強調兒童是生活的主人,參與可能的生活事件策劃與操作實施。某幼兒園改造戶外場地鋪設石頭俑路,把鋪設石頭路面的任務交給中班小朋友。于是,小朋友們精心挑選石頭,設計花紋,每天派出一個小組小心地排序擺放,大家出現了從未有過的認真與專注。經過幾天(每天40分鐘)的努力,路面終于鋪好了了,成功的喜悅包圍了每一個人,在蛹路盡頭,小朋友擺上了“中二班”三個大字,說等自己當了爸爸媽媽后要帶自己的孩子來看自己鋪的路。整個活動培養了幼兒關注環境的積極性,發展了幼兒設計能力、排序能力、合作能力,培養了幼兒自信與集體觀念,給幼兒創造了良好的鍛煉機會,對幼兒一生都有深遠的影響。
二、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科學教育教什么?科學教育的主題從哪里來,目標如何制定,內容又該如何選擇?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明確科學教育對象——科學教育主題如何確定
1.幼兒的興趣與經驗是主題確定的前提條件。
幼兒教育的對象是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要反映幼兒周圍生活的現象,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遇物而思,遇思而誨,在選擇科學活動的主題時,要注意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選擇幼兒感興趣的,新奇的,但又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的新穎,脫離幼兒的年齡特點。
2.選擇常見的幼兒能理解的科學經驗。
幼兒的興趣愛好更是多種多樣,因而科學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但是,其主題必須是最基本的,有多種探索可能的,有代表性的。如:“生活中有彈性的物體”,“怎樣讓物體轉起來”,“生活中的工具”,“陽光下的影子”等。
3.選擇適宜幼兒群體探究的學習內容。
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科學活動,我們要選擇適合教師組織開展,絕大多數幼兒感興趣的,且適宜集體或小組幼兒共同探索的,有經驗共享價值的活動。而對于那些內容雖然很有價值,但不適宜集體探究的,則可以建議家長在家進行。如:幼兒喜歡每天晚上觀察星空,即使是寄宿幼兒園也不能每天做到。但可以讓這名幼兒將他畫的“春、夏、秋、冬”星空的變化貼在班里,和大家分享。
(二)明確科學教育實質——科學教育目標怎樣定
活動目標是科學教育總目標的具體化。目標的確定既要考慮學前教育大綱要對幼兒發展的總要求,又要兼顧幼兒的興趣愛好;既要考慮幼兒相關經驗的調動,又要能夠發展幼兒的認識與思維水平,提升幼兒的能力;既要考慮幼兒的能力技能發展,又要兼顧幼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科學探索欲望、科學操作能力為出發點。
1.具體明確,能體現學習后達到的效果。
指向一次預成性活動的目標要能夠體現學習后達到的效果,能夠通過幼兒的外在行為表現對目標達成度加以測量。如:認識沙漠動物的主題,淺層目標是“認識常見沙漠動物的明顯外型特征”;中層目標是“認識了解沙漠動物的外型特征與生活習性,培養幼兒對沙漠動物的興趣”,而深層目標則“培養幼兒對其它沙漠動物的探究興趣,認識沙漠動物的特有特點與環境的之間的關系。”
2.根據的教育內容的特點,有所側重。
幼兒科學教育的總目標是滿足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愿望,每一次的科學教育目標要結合具體內容而有不同能力發展的側重點。如:“常青樹與落葉樹的不同”側重點在于觀察與分析能力的培養,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的興趣,而“辨別生熟雞蛋”的則在于操作探索的培養,培養幼兒日常生活中對科學現象的興趣。
3.體現科學教育的長遠性。
科學教育的總目標是開發幼兒的科學潛能,使幼兒能夠主動建構知識,促進幼兒認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每一個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都既要有的認知操作技能的目標,又要體現科學教育在幼兒發展過程中的長遠價值。
4.目標要根據活動過程需要體現靈活性。
科學教育目標是為幼兒科學活動過程服務的,因此科學活動要結合幼兒的學習興趣靈活調整,以適應幼兒發展水平與興趣愛好。有時是局部調整,有時是完全推翻原有目標,重新設立新目標。
三、幼兒園科學教育的指導策略
(一)不同環節的指導重點
幼兒的科學教育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面向全體幼兒,給幼兒充分的主動學習機會的活動。既要強調幼兒的主題地位,又要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為幼兒的主動學習提供了機會與條件。那么,在科學活動的不同階段,教師的指導重點有什么變化呢?
1.初始階段:提出挑戰任務,引起幼兒的探索動機。
明確提出任務。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首先要引起幼兒探索動機�?梢砸匀蝿招问教岢鰡栴},如:“我們前些天制作了風車,那么現在有什么辦法能夠不動風車又能使風車轉起來呢?”游戲操作活動中引出任務�?梢宰層變翰僮魍婢呋蛴螒虿牧�,在操作過程中引出任務。如:先讓幼兒玩各種電動玩具,但電動玩具中不裝電池,從而引出怎樣使電動玩具動起來,電池的作用的主題。
在已有發現中提出新任務。對于個別幼兒的新發現,教師可以向全班幼兒介紹他們的發現并提出新的任務。
2.活動過程中——激發幼兒探索。
科學素養活動的首要任務是使幼兒學會探索的思路和方法,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習他人的經驗,學會總結交流經驗。
幫助幼兒提出假設;活動的任務確定以后,教師應帶領幼兒設想自己的假設,共同討論、交流探索計劃,通過別人的計劃完善自己的計劃,聽取別人的意見。引導幼兒大膽嘗試: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教師要選擇時機,提出發散性問題與聚合性問題幫助幼兒理清思路,明確探究方向。
3.活動結束——引導幼兒總結經驗。
在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引導幼兒總結活動中的做法,思考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從別人的做法中得到啟示。
語言描述法:集體或小組交流自己的做法,教師引導幼兒自我評價。
過程演示法:幼兒演示說明探索過程,與大家分享經驗。
作品展示法:幼兒可以隨時展示自己在幼兒園、家中的實驗結果記錄,繪畫作品,照片等,可以放在展示欄中,也可以裝訂成冊和大家分享。
經驗提升法:教師根據幼兒的成果交流,拓展幼兒的認識,提出新的探索方向,引起幼兒更深入的思考,更廣泛的探究。
科學活動計劃沒有統一的模式,計劃的指定是為了提高活動效率。幼兒園在改革初期,總在是先寫計劃還是后寫計劃;祥寫還是略寫;是寫計劃還是寫反思;是提前備一周的還是一天壓著一天寫等問題上爭論不休。其實,計劃是為實踐服務的,預成計劃的優劣關鍵要看計劃能不能指導實踐。反思調整計劃的能力應引起重視,它是伴隨教育過程始終的隱性教育能力,存在與教師對幼兒的興趣點的觀察、把握中;對幼兒討論與爭辯的引導中;……這種隱性教育能力在活動前無法準確預料,但卻是教師高水平教育能力的體現,且在促進幼兒的發展方面具有價值。
(二)師生互動的有效策略
1.提供直接經驗——引發探索興趣。
幼兒天生好奇,愛用各種感官去探索周圍世界。因此,可以通過提供大量直接經驗,滿足其好奇心,親身去體驗、挖掘答案。
隨機性活動:直接觀察平臺上的出氣孔;下雨前小動物的變化;立交橋是怎樣長長的;下水道的水哪里去了……
生成性活動:盡量在現象發生的現場進行。如:某幼兒園的幼兒發現教室里有一個光環,教師和幼兒一起找光環從哪里來的,原來是教師手表的反光,從而引出一個系列活動“光與影兒”。
預成性活動:根據幼兒生活經驗刻意計劃的活動。如:種子發芽、磁鐵的吸引力、水中的沉浮、我們的小腳丫等。
2.善用隨機經驗——形成探索助力。
科學是幼兒每日經驗的一部分,每天發生的隨機經驗對幼兒而言是最自然、最有意義、最具體、最容易了解的,也是最不容易忘懷的。但如果不加以引導,也容易成為過眼煙云,不會產生任何學習效果。如:春天來了,幼兒發現空中飛著許多柳絮,于是教師和大家一起玩捉柳絮的游戲,游戲過后引導幼兒思考:柳絮從那里來的?它到底是什么東西?有那些好處?有什么不好?怎樣避免讓它破壞環境,你能給政府出個主意嗎?
3.制作游戲玩具——滿足探索需要。
物質材料指的是由教師設計和提供給兒童的操作材料和制作材料,它也是兒童學科學的環境要素之一。
學前兒童學科學是通過物質材料的輔助,在操作中進行的。無論是集體的正規性科學活動,還是兒童自由選擇的非正規性科學活動;無論是科學探索和發現活動,還是科技制作活動,都離不開物質材料的提供。兒童科學經驗的獲得,有賴于物質材料的提供。如果沒有可供兒童直接操作的物質材料,只是單純地聽教師的講解或演示,兒童就不可能獲取相關的科學經驗,僅在頭腦中留下一些模糊的記憶。兒童對操作物質材料的興趣,若引導得當,就能轉化為學科學的興趣。因為在操作物質材料的活動中,兒童不僅滿足了動手的欲望,還能夠有所發現,或者得到一個成功的結果,這些更強化了他們對于科學活動的興趣,成為激發他們學科學的動力。
4.強化程序能力——培養學習方法。
培養幼兒的程序能力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包括觀察、推理、預測、實驗、溝通五方面。
觀察是用感官獲取信息的直接方法,是最基本的科學程序能力,觀察的過程可能會涉及分類、排序、比較、測量、空間關系等問題。教師要盡量讓幼兒運用這些能力,鼓勵幼兒對將要發生的事情進行預測,對目前現象提出形成之原因,預想未來的狀態,根據觀察的現象試著提出合理的解釋,將幼兒的科學經驗整合起來,幫助幼兒超越從“發生了什么事”到“這是怎么來的”這一思維進展過程。
在幼兒探索過程中的溝通是最容易被忽視、也是最為重要的科學能力,科學家就是用口頭、書面、肢體、文字、圖表、公式來溝通他們的研究成果。因此,教師要鼓勵幼兒用各種方法溝通。
5.適當提出挑戰——激發探索動機。
教師在必要的時候以提問的方式間接引導幼兒,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探索,發散性問題與聚合性問題并重。
發散性問題。鼓勵幼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探索。引出不同答案,而這些答案又都是可以接受的。例如:教師準備一堆鎖與鑰匙,隨著幼兒的探索進程提出不同的問題:
啟發發現與探索:鎖和鑰匙共有多少?有什么特征?促進推理與思考:怎樣快速配對打開?引發預測:按大小分開怎么樣?重新喚起興趣:這里還有一些鑰匙也能開這些鎖怎樣快速配對?鼓勵創造思考:如果生活中沒有鎖和鑰匙會怎樣?你能發明什么樣的鎖?引導幼兒抒發感想,體驗探索的快樂:今天的實驗你開心嗎?為什么?
聚合性問題。即只能向一個方向思考,它與開放性問題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還以上一例為例。
引起注意力:鎖一樣大嗎?鑰匙呢?
幫助幼兒條理:你先做了什么?結果呢?又做了什么?為什么要改變做法?
幫幼兒理解事物全貌:你與別人的方法一樣嗎?可以有幾種方法?
6.設計統合活動——拓展探索深度。
幼兒是一個完整的人,教師要抓住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設計適合幼兒需要的各類科學游戲活動。
以科學為中心的主題活動,滲透各領域教育目標。如:各種各樣的彈性、有趣的磁鐵、滑輪的作用等。
設計以其它領域為中心的活動,滲透科學教育內容。如:昆蟲王國、不同國家的人、房屋的裝修等。
這些活動既有集體的,也有適合個人探究與小組探究的,還要有幼兒和家長共同探究的。
【淺談幼兒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指導的策略】相關文章:
上一篇:對科學活動的幾點想法
下一篇:幼兒學習科學教育論文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