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社會進步對公民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學教育的啟蒙教育也非常重要。通過科學教學,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形成正確態度和品質。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實施有效教學,可不斷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將幼兒的發展落到實處。
關鍵詞: 幼兒園 科學活動 有效性
在幼兒園課程中,科學教育一直是教師較為專注且感到困難的領域之一,學者呼吁科學從小做起。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社會進步對公民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學教育的啟蒙教育也非常重要。通過科學教學,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形成正確態度和品質。有效的教學是科學教學的生命,學到什么?得到什么?這是教學改革必須追問和考慮的問題。
通過深入學習《綱要》中的科學領域部分,使我們認識到,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幼兒的情感態度和幼兒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上轉變舊的教學理念,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對在科學活動中實施有效教學進行一些有益探索。深入貫徹《綱要》精神,探索在科學活動中實施有效教學的途徑,是幼兒教師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那么,如何保證科學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傾聽幼兒的聲音,滿足幼兒的探索愿望
對生活中一些自然科學知識,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每個孩子也都有發言表述自己想法的權利。在科學活動中,教師傾聽關注孩子的聲音,了解孩子對知識的需求,這樣才能幫助孩子獲取科學知識。傾聽非常重要,教師要在傾聽幼兒聲音的基礎上,抓住教育契機,促使幼兒對科學現象產生繼續探索的興趣,使幼兒積極探索,只有這樣,才能使這些有價值的探索得以深入。傾聽、順應幼兒的探索愿望,是成功教學的基礎。
二、精心選好課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并趨向某種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主觀能動性的一種體現。要讓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有學習興趣,首先要精心從日常生活中選好課題,精心呵護和培植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現象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當幼兒對事物有了濃厚興趣、產生好奇心,就會主動運用感官去看、去聽、動口說、動腦想,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相反,如果課題枯燥無味,不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學習就不會有任何效果。所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是科學活動的首要任務。
(一)豐富幼兒的認知
生長在大都市里的小朋友別說五谷不分,就連日常吃的蔬菜也認識不多。通過種植園的科學活動,大大開闊了幼兒的眼界。在不同的季節里,幼兒可以認識到不同品種的蔬菜。每當走進種植園,幼兒個個歡快雀躍,小手指指點點,七嘴八舌,東問西問,很快就把園里的十多種蔬菜認得清清楚楚。
(二)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
教師帶幼兒到種植園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教師先從提高幼兒的觀察興趣入手,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步提高幼兒觀察事物的自覺性。師生在種植園里種下蔬菜,幼兒特別關心它們的生長變化情況。大班老師因勢利導,為每個幼兒準備了小本子和鉛筆,定期到種植園地里為蔬菜澆水、施肥;定時到園里觀察和記錄各種蔬菜的生長變化,引導幼兒認真觀察植物。在種植過程中,幼兒在本子上把植物的生長過程畫下來,隨著植物的生長,幼兒及時發現“白菜長大了”、“韭菜葉子長長了”、“西紅柿開花結果了”、“絲瓜發芽了、開花啦”等,個個興奮而喜悅。
(三)培養了幼兒愛勞動的觀念
在教師引導下,幼兒走進種植園,有的用鏟子松土,有的動手拔草。在培養幼兒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當發現有的蔬菜被曬得干枯時,教師會抓住機會,讓幼兒查找原因,引導幼兒觀察土壤的干濕程度,讓幼兒知道人每天要喝水,植物也不例外,使幼兒知道蔬菜干枯的原因是缺水,要及時給蔬菜澆水。
三、做好科學活動“預設”,培養幼兒自主探究能力
對于幼兒來說,科學就是他們每天做的事。在一日生活中,他們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和疑問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他們好奇好動,有求知的天性,無明確的目的。在科學活動之前,教師應有意識、有目的地做好科學活動的“預設”,注重培養幼兒自主探究能力。科學活動的“預設”,要從身邊的小事入手,聯系幼兒身邊的實際;環境要寬松、愉快、有趣;操作材料最好是幼兒常見而且容易得到的,能讓幼兒得到,直接用于學習的。“預設”科學活動,要達到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的愿望,提高他們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及科學現象的敏感性,讓幼兒從天性的好奇、好動轉化為自主探究。
四、敏銳捕捉幼兒的關注點,拓展幼兒的認識空間
開展科學教育活動課的過程,往往是一個動態過程。幼兒思維活躍,有奇思妙想,容易轉移注意力。他們在實際操作時,關注點、興趣點可能是教師事先所預設的,也可能是教師沒有想到的,還可能是很有價值的問題。這時,教師不要急于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也不要急于評論和干涉,而是要仔細觀察幼兒的表現,敏銳地捕捉他們新的關注點、興趣點,為他們提供所需材料,支持他們嘗試,使活動繼續下去,生成新的科學活動,拓展幼兒的認識空間。
五、善于提出問題,引導幼兒學會思考
在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不但要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大膽提問,而且,作為幼兒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必須善于提出問題,引導幼兒學會思考。幼兒天生好奇好問,但對科學本身的探索欲望主要來自教師的引導和培養。提出問題是探究的起點,如教師不能提出問題,不能設置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幼兒也就不會思考和探究問題,學習成效就會落空。我們深切感受到,科學教學活動中的提問,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門藝術。問題設計得好,教學環節會一環緊扣一環,由淺入深,可以啟發幼兒思維,引導幼兒學會思考。不善于提問題,就會造成過程零散、脫節,啟而不發,如“這是什么?”、“是不是啊?”、“好不好啊?”這類提問,都是教師毫無價值的自問自答。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提出有創新性、啟發性的問題,如:“小朋友,你發現了什么秘密?”、“你有什么好辦法?”、“你覺得怎么樣?”、“為什么會這樣?”等促進幼兒思考,這樣比幫助解決一個表征性的具體問題重要得多。對幼兒來說,學會思考,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收益。由教師設置問題,引導幼兒探究、學習,讓幼兒養成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這是從注重幼兒“掌握”知識到注重幼兒“構建”知識的重大變革,也是在科學活動中實施有效教學的重要要求。
教師在科學活動中要重視有效性提問,如在“會翻跟頭的紙老虎”的活動課中,教師引導幼兒探究物體由于重心移動而發生翻滾現象時,提問“在紙老虎肚子里放了什么材料?”、“紙老虎為什么會翻跟頭呢?”,通過操作,再問:“為什么只有玻璃珠能幫助紙老虎翻跟頭?”,層層推進,引發幼兒思考。小班的“糖到哪里去了?”的活動課,教師設計了“小朋友,你們發現了什么小秘密呢?”、“糖寶寶的好朋友在水里又會發生什么變化呢?”等,通過提問題,啟發、引導幼兒積極思考,探究與發現新事物。
新《綱要》提出了許多新理念,有待我們進一步認識,特別是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實施有效教學,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教學情景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價值,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積極創設教學情境,不斷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將幼兒的發展落到實處。
【創設良好環境,有效開展幼兒園科學活動】相關文章:
• 有效開展幼兒園科學活動的要點
• 創設良好環境,促進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