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人的生活亦如我們概念里的“北歐風格”,簡潔、雅致,富有生活情調。放眼望去,大街上的挪威人偏愛運動風格的服飾;餐廳里、家里、幼兒園里,他們的食物大多經過簡單烹飪后食用或生食,講求食物的“原味”;關于房子,他們偏愛木頭,木制的墻面被刷上清一色的白或藍色。業余時間,他們或出海,或爬山,或野營。有專門的社會機構為家庭或孩子組織免費的戶外活動,未滿1周歲的孩子也有機會和父母一起去遠行。這種簡單、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為挪威人提供了一個輕松的氛圍,讓他們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所以他們有等待的耐心,有純粹的誠心,有生活的雅心。大概就是這種傳統而自然的生活方式造就了這種思考的儀式,亦或是這種思考方式形成了挪威人雅致的生活儀式。挪威人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幼兒園中集中體現為環境教育:在環境中的教育;關于環境的教育;為了環境的教育。
一、在環境中的教育
在環境中的教育(Education in the environment):利用自然環境中的事物作為學習的媒介,讓戶外環境成為學習的資源。在早期教育階段的環境創設中,經常包括探索戶外,研究自然,運用自然材料進行藝術創作。它旨在為兒童提供基礎性經驗,把孩子與自然真實地“聯系”起來,培養兒童對環境的好奇、熱愛與關懷。研究表明,積極的自然體驗是兒童增加環境知識,形成良好環境意識的出發點。我們必須承認,如果兒童不接觸和關懷自然,就無法建立對環境的愛。
(一)挪威幼兒園的室內外環境均與自然相聯
挪威地處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臨海),峽灣地貌,多湖、海、山(七大山),地表植被茂密,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多雨,總體年均降水量大。豐富的自然環境為挪威人提供了多樣的自然資源,挪威人的生活也和自然環境緊密相連,因而幼兒園的選址多處于自然環境豐富的地方,室內的環境布置也多選用自然材料:園內外有綠樹環繞,有山坡,有草地;室內的裝飾材料多選擇樹枝、木塊、石頭等自然材料;園內一日保教的各個環節大多在戶外進行,讓兒童在自然中探索,保持與自然的互動。
(二)保證兒童有充分的戶外活動時間接觸自然
“沒有壞天氣,只有不合適的衣服”(No bad weather, only bad clothes),這是挪威人的生活邏輯。在幼兒園中,很小的孩子穿上連體衣,就可以在雨中自由爬行、奔跑、騎車、蕩秋千……孩子們穿連體衣在戶外自由游戲,教師也穿雨衣在室外陪伴孩子。
2歲以上的孩子是不需要午休的,2歲以下的孩子,不論春夏秋冬,氣溫只要在零下10攝氏度以上,就需要在戶外午休,午休的時長由家長決定,教師按確定的時間將兒童喚起。對于此做法的原因,筆者采訪的家長和教師均表示,這是他們世代相傳的方式,他們小時候也是這樣的,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更多接觸室外新鮮的空氣,有助于更好地睡眠。如果沒有下雨,在室外吃午餐也是挪威幼兒教師青睞的進餐方式,在陽光下孩子們席地而坐,和小伙伴、老師邊聊天邊進餐。
挪威的兒童從小生長在自然中,自然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愛自然,欣賞自然,關注自然,未來才可能真正去保護自然。
二、關于環境的教育
關于環境的教育(Education about the environ? ment):鼓勵支持孩子們了解自然系統,例如水循環(雨水從哪里來;為什么水坑會干),或者碳循環(重組的過程)。這有助于兒童理解自然的復雜性以及人類與自然系統的相互聯系。科學領域的學習包括基本的科學過程,例如觀察和推理,強化了關于環境的教育。
(一)在?敉飧?據兒童的活動隨時進行環境教育
挪威幼兒園中的集體教學時間很少,集中在用餐前的“gathering time”,持續10~15分鐘,多是些
音樂活動或語言活動。兒童在園中的大部分時間在戶外,教師根據兒童的戶外游戲活動隨時展開個性化的教學活動。
下圖為大雨過后,部分孩子對雷聲產生好奇,追問教師關于雷聲的知識,教師隨即和孩子們討論雷聲、閃電的產生原因,并延伸到冰島的火山噴發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筆者采訪圖中的教師,她表示:這樣做的意義在于給幼兒充分的戶外活動時間,讓他們在自然中探索,保持與自然的互動;培養與自然相處的積極情感;獲得與自然相關的知識;理解人類行為對環境的影響;養成獨立的思維方式,進而在當下或者未來保持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與支持。
(二)設置關于“環境”的豐富課程
挪威在學前教育方面的綱領性文件稱作《日間護養機構的框架計劃》(以下簡稱《框架計劃》),是由挪威的兒童與家庭事務部于1995年12月1日制定的。這是挪威第一個關于學前教育的框架計劃,將自然、環境、技術作為挪威日間養護計劃的七大領域之一。《框架計劃》明確指出,日托機構必須有助于讓孩子熟悉植物、動物、季節和天氣。目標之一是發展兒童對自然的熱愛,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自然適應在各種季節與天氣中的多種經歷與活動;充分利用在戶外和臨近鄉村學習與游戲的機會;全年與戶外活動相關的學習和經驗,必須包含在所有年齡組的年度計劃中。學齡前兒童的戶外生活和自然體驗對兒童的全面發展,提升兒童的自然知識、環境態度有著重要的意義。
經過采訪,筆者發現挪威教師在環境教育相關課程上的設置樸素而自然,并且極具智慧。為讓兒童了解不同種類的垃圾對環境的影響,教師設置了這樣的課程:帶領孩子們收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垃圾,然后將收集的垃圾埋在幼兒園的土地里。半年過后,帶領孩子們挖出垃圾,孩子們發現有些垃圾不見了,有些仍然在土里,繼而和老師討論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通過教師和孩子們的共同探究,孩子們親身經驗了不同垃圾在土壤中的變化,從不同角度理解了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三、為了環境的教育
為了環境的教育(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 ment):從社會政治的角度關注社會行動的變化,涉及反觀我們周圍的社會和環境實踐。例如浪費主要來自午餐盒,或者兒童排斥穿著不同的人,在這樣的批判之后,采取行動協同解決問題才能引入更多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策略。這要求我們在早期教育中不斷轉化思維模式,培養兒童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維方式,養成參與周圍各類相關議題的習慣,逐步鍛煉參與的能力。
(一)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兒童獨立思考
幼兒園中的飲食、游戲活動等內容均由兒童自由選擇,兒童可以一時興起以桌子為舞臺舉辦一場
音樂會,也可以用草為螞蟻建房子……采訪中,挪威幼兒園的教師說:“樹和石頭可以是房子或者船,還可以是孩子們想象的任何事物。因為沒有定義石頭具體是什么樣子的。在幼兒園中,我們設置區域,這種區域就像家庭中的游戲區域,所以可能是熱帶雨林或海洋。但是在自然中,它可以同時是任何事物。所以我相信孩子可以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樣子,可以做他們想做的事情,而不是社會告訴他們應當怎么做。”
(二)引導兒童關注社會生活
幼兒園會定期帶兒童走入地方博物館等公共場所,引導兒童了解社會生活,培養兒童關心、參與社會政治的習慣。
當下,兒童已經親身經歷環境的變化:被霧霾籠罩的城市,就是當下兒童所生活的地方。有學者指出,兒童參與學習環境的重要性,被認為是保護環境的關鍵因素之一。挪威幼兒園的環境教育,為我們提供了諸多寶貴的啟示:將環境教育作為七大領域之一,通過環境中的教育、關于環境的教育、為了環境的教育,在情感態度、知識技能、素養能力方面幫助兒童獲得綜合的環境教育。
【挪威幼兒園中的環境教育】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教師與家長溝通策略研究
• 幼兒園美術區角淺議
• 幼兒園繪本教學研究B
• 幼兒教師口語課程教學
• 幼兒園扁平化管理模式研究
• 淺談如何管理好幼兒園
• 中國教育部:幼兒園教師無證不準入
• 談民間美術對學前教育的影響
• 幼兒園活動空間的重構
• 淺談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結合
• 幼兒園小調查活動的組織
• 幼兒園戶外活動切實有效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