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文化水平、社會身份往往能從他的說話用詞、語調口氣中看出。而幼兒期是一個人一生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孩子只有真正學會了說話,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確的語句表達出來,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傳授的知識和經驗。因此,語言教育是幼兒園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如何有效地提高幼兒園語言教育的效率,達到《新綱要》中所要求的語言教育目標呢?
一、 讓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在認識周圍事物中發展語言
嬰幼兒學習語言,都要與周圍現實的人物、大自然及社會現象緊密相連,通過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聽、看、觸、摸、嘗、聞等),獲得周圍的一切知識,繼而發展語言。小朋友對自然界中的各種物體和各類現象都很感興趣,喜歡問“這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而知道答案的小朋友也很喜歡表現,樂于回答這類問題。根據幼兒直觀感知的特點,給幼兒創設各種有利條件,豐富生活內容,讓幼兒在實踐中認識世界、發展語言。如春天到了,老師就帶著幼兒去種植,讓幼兒親自動手實踐,從中得到豐富的印象。帶幼兒松土、選種、種植、移植┅┅在做每一件事時,都是邊做邊說,使幼兒知道了勞動的各種知識,相應地豐富了很多詞匯。教師還可以選一些種子讓幼兒觀察、比較異同,小朋友會說:“有的像小米粒,有的像桔子瓣┅┅”通過這些直接的感知活動,不僅豐富了知識,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兒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自然界千姿百態的變化。幼兒的生活內容豐富了、思路開闊了,發展語言能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 讓幼兒在語言教育活動中發展思維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同步進行的,幼兒掌握語言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發展過程;而思維的發展又促進語言的構思能力、邏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由于幼兒學習語言的途徑是靠“聽”和聽后的模仿“說”,所以幼兒園語言教育的傳統模式以注入式為主。教師就教幼兒背誦一些兒歌、繞口令、故事等文學作品,如何運用并且發展創造思維卻考慮得很少。在《新綱要》指導下的語言教育,老師要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發展幼兒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在培養幼兒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單要讓幼兒具有模仿語言的能力,還要舉一反三,會依照原有的語言范例,填換內容,表達新的意思。如上《我給月亮做衣裳》時,小朋友會問:“月亮為什么沒有一件合體的衣服呢?”教師就可以說:“是呀!為什么呢?”接著就建議幼兒每天晚上觀察月亮的變化。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后,再請幼兒說說月亮是怎么變化的?小朋友就說:“有時像小鉤,有時像小船,有時像半圓┅┅因為它老在變化,所以沒有辦法給它做合體的衣服。”讓幼兒在實際觀察中得出結論、豐富知識、發展語言。另外,教師還要注意采取綜合教育手段較好地達到教育目標。如講完“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以后,老師可讓幼兒用各種材料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鵝、金魚、烏龜等。小朋友拿著自己做的作品邊演示邊講故事,興趣會特別高,也加深了對故事的記憶和理解,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想象力。
三、 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和使用語言
幼兒的語言是在使用、交流中形成發展的,要提高語言教育的效果,必須為幼兒創造多交流、多使用的機會。針對以往幼兒語言學習形式單一、熱情不高的狀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富有趣味的語言游戲活動是一條比較好的解決途徑。如“自編圖書”游戲:給幼兒提供一些廢舊圖書或畫報,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剪貼,同時鼓勵他們根據畫面進行描述,并記錄下他們的語言,告訴幼兒這樣就可以得到自己創作的故事書,以激發其參與的熱情;拼詞游戲:給幼兒一些單個的字卡(如汽、車、花、房等),讓幼兒根據大背景圖上物體的位置,拼成相應的詞組貼上去;釣魚游戲:用呼啦圈圍成一個魚池,用帶有磁鐵的長棍做魚竿,“魚池”中放有各色“小魚”,“小魚”身上貼有漢字和用來吸磁鐵的回形針。小朋友釣起小魚后,根據魚身上的漢字,為它找一個與漢字匹配的、有圖有字的大卡片作為小魚的家,并說出理由。這些游戲都創造了一種自在的、有激發力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僅避免了機械單調的語言學習和認字練習,而且幼兒在尋找答案時也沒有現實壓力,有利于他們玩味和感悟語言文字的意義,提高游戲對幼兒的挑戰性,有利于不斷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四、 創設語言活動區,為幼兒的語言交流搭一個平臺
幼兒園的語言區通常都有錄音機和買來的錄音磁帶,這些設備一般由教師掌握和操作,幼兒只需被動地聽錄音機里播放的故事就可以了。因此對錄音機和磁帶里的故事興趣不大。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可以利用原版錄音磁帶,重新錄制故事,一是有目的地增加一些引導性的提問,二是把故事重復錄上好幾遍。這樣,小朋友只須按下貼有標簽的播放鍵就可以反復聽故事了。和錄音機的互動,不僅激發了幼兒對故事的興趣,而且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如:
豆豆來到語言區,坐到錄音機前,熟練地按下播放鍵,一邊聽一邊不時地擺弄小動物模型。隨著情節的深入,有趣的人機對話開始了:
錄音機:小朋友,小白兔把美麗的桃花瓣都寄給了誰?
豆豆:寄給了老山羊、小貓、小松鼠、小雞、金龜子和小螞蟻。
錄音機:這些好朋友收到小兔的禮物,心情怎么樣,他們用美麗的花瓣都做了什么?
豆豆:他們收到小白兔的禮物都非常高興,老山羊用美麗的花瓣做書簽,小貓用美麗的花瓣做發夾,小松鼠用美麗的花瓣做小扇子,小雞用美麗的花瓣做太陽帽┅┅
也許是被他“自言自語”的聲音吸引,蒙蒙也來到了錄音機旁。在一旁的老師馬上朝他做了個手勢,讓他安靜地坐下。就這樣,兩個小朋友一個站、一個坐,一個講、一個聽,只是在回答錄音機里最后一個問題時,蒙蒙忍不住發表意見了。
錄音機:飄落的花瓣還可以做什么呢?
豆豆:做項鏈、做地毯┅┅
蒙蒙:花瓣那么輕,做地毯不合適。
豆豆:美麗的花瓣灑落一地,不就像粉紅的地毯嗎?
在整個過程中,老師都只是靜心地傾聽。這不僅為幼兒提供了自由表達的空間,而且讓幼兒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和贊賞,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
五、 讓幼兒在學習禮貌用語中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禮貌是人們生活的道德準則,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規矩。教師要為幼兒創造使用禮貌用語的條件和環境,使孩子從小就會使用禮貌語言,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學會禮貌待人。進行文明禮貌的言行規范教育時,我們應始終堅持“正面教育與具體行為相結合”的原則,使孩子直觀地理解禮貌語言的含義,并學習正確使用。如稱呼問題,我們就教孩子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場合,用禮貌語言稱呼別人。看見老年人會叫“爺爺奶奶好”;看見像學生一樣的人會稱呼“哥哥姐姐”;班上來了參觀、聽課的人會問“客人好”等等。通過反復的教育,小朋友掌握了各種稱呼,也就會合乎情理的問候了。另外,利用欣賞學習文學作品培養幼兒的“語言美”也是很好的一種教育方式。如通過學習詩歌《客人來了》,小朋友就知道了如何當個熱情禮貌的小主人。幼兒在文學作品里學到的禮貌言行,很喜歡到日常生活中去實踐,再加上我們大人處處做好模范作用,小朋友也就不知不覺地養成了良好的語言習慣,學會了禮貌待人。
總之,我們要把握每個幼兒的實際,掌握幼兒學習語言的規律,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多形式地進行教育,讓幼兒多看、多聽、多說、多練。幼兒的語言一定會健康的發展。
【創設語言環境 培養幼兒語言能力】相關文章:
上一篇:讓閱讀活起來
下一篇:教學活動:眼鏡哪去了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