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改革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改革之后,將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作為主要目標,教育過程的展開主要圍繞教育目標。具體教育活動的組織是由教師為幼兒創設必要的條件,提供可以相互交往的機會,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發展語言。
1.調整了教育目標
在80年代以前,幼兒園語言教育有被單純作為知識和品德教育手段的傾向,即把語言作為認識事物和進行教育的工具,強調在認識過程中發展語言。在課程改革過程中,認識到只重視在認識過程中發展語言是不夠的,因為語言本身有其固有的結構和規則。幼兒從咿呀學語到運用口語進行表達,即幼兒掌握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過程中,語言也是學習的對象。因此,在1981年制訂的《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中,將語言和常識分開確定教育綱要,根據語言本身的規律和幼兒學習、掌握語言的特點,制訂語言教育的綱要。它把幼兒語言組成的要素(語音、語詞、語句等)和對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要求作為幼兒語言學習的內容,出現了重語言知識與表達技能的傾向。
1989年《幼兒園工作規程》頒布,提出幼兒語言教育的任務是:發展幼兒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因此,本教育活動設計中,將發展幼兒言語交往能力作為主要目標,同時注意言語交往的積極態度與興趣的培養和言語交往中良好習慣的養成。
2.教育組織形式發生了變化
從注重全班集體性教學活動──上課,發展到多種形式的教育手段和途徑。即除了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以外,也注意日常生活中言語交往的指導,其他教育領域也不忽視語言教育,還加強了幼兒園與家庭的配合,共同促進發展幼兒的語言。
3.教育過程有了不同
改革以前,幼兒語言教育主要以教材為核心,從教材中選擇—些幼兒易于接受的內容傳授給幼兒;課堂教學活動往往先由教師進行正確的示范,然后要求幼兒模仿,并反復練習。幼兒主要在模仿教師或他人的過程中獲得發展。幼兒比較缺乏主動地感受事物和組織自己思維的過程。語言教育過程主要是“上課”,下課了,教育過程也基本結束了。
改革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改革之后,將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作為主要目標,教育過程的展開主要圍繞教育目標。具體教育活動的組織是由教師為幼兒創設必要的條件,提供可以相互交往的機會,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發展語言。除了占主體的語言教育活動(集體性活動)外,語言教育過程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其他環節,甚至在幼兒家庭中也仍在進行。幼兒語言教育過程決不單純是幼兒《語言》本身的實施過程。語言教育過程也不僅僅是語言教師進行語言教育的過程。
來源:《幼兒園教育活動教師參考用書》語言領域
【幼兒語言教育的改革與變化】相關文章:
上一篇:組織設計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的方法
下一篇:我國兒童語言發展的問題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