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教師的素質對于推進幼兒教育改革、提高幼兒教育質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效的教師培訓對于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具有決定性作用。實施有效的教師培訓,應變革幼兒園教師培訓理念,明確培訓的導向性;重構培訓體系,加強培訓的系統性;優化培訓方式,突出培訓的主體性;改進培訓手段,彰顯培訓的時代性;完善培訓管理,提高培訓的適應性。
【關鍵詞】幼兒園教師;有效培訓;培訓機構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9)05-0037-04
幼兒園教師素質對于推進幼兒教育改革、提高幼兒教育質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提高教師素質,除了需要幼兒師范教育的“先天”培養與積累,還需要繼續教育的“后天”培訓與提高。然而從現狀來看,人們似乎習慣于將教師教育行為的種種欠缺更多地歸咎于教師本人,而很少從其他角度,尤其是從教師培訓這一角度去思考問題。事實上,幼兒園教師教育行為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與其所受的職前與在職培訓不足密切相關。〔1〕
就浙江省而言,截至2008年年底,全省共有學前教育教職工12.8萬人,其中,專任教師8萬多人。在專任教師中,專科及以上學歷的占48.8%,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占51.2%。這一狀況使人們很容易將提高幼兒教育質量與提升教師學歷層次聯系起來,并把提高幼兒教育質量的希望寄托在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上。該認識導致的后果是提高學歷被當成教師培訓的主要目標,而對幼兒園教師教養能力的培訓卻被忽視、淡化。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來,浙江省幼兒園專業教師參加省幼兒師資培訓中心非學歷培訓的僅4000余人次。另一方面,正是因為這類旨在提高教師教養能力的培訓數量少、影響小,缺少系統的研究和全面的規劃,培訓的有效性也存在一定問題。筆者對323位幼兒園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和培訓的選擇傾向和需求進行調查發現,幼兒園教師培訓在數量、質量上都有待改進,培訓機構應在提升培訓的有效性方面作深入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究。
相對于低效和無效培訓,教師的有效培訓應該直接指向教師的執教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提高和職業發展。從這一理念出發,基于幼兒園教師培訓需求的調查結果,筆者嘗試就幼兒園教師的有效培訓進行研究和探索。
一、變革培訓理念,明確培訓的導向性
教師作為教學專業人員,要經歷一個由不成熟到相對成熟的專業人員的發展歷程,〔2〕而培訓則是催化“成熟”的必需環節。
當前,幼兒園教師參加培訓的顯性動力往往來自切身的利益訴求,如提高學歷、晉升職稱、增加待遇等(見表1)。從教師追求自身利益來說,無可厚非,但作為培訓者,則不能一味迎合教師的這些顯性需求,而放棄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的使命和職責。從表1可見,40%的教師表示參加培訓的原因是想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和擴大視野,培訓機構必須意識到提高教師的執教水平將成為教師培訓的關鍵。
教師培訓的終極目的應該是促使教師把教育理論轉化成執教能力,從而改善教育行為。為此,培訓機構首先要變革培訓理念,將教師培訓的重點由學歷導向型轉向能力導向型。培訓重點的轉移應引起多方面的聯動,如在培訓的價值取向上,應由強調學歷的提高、證書的獲取,轉向注重教養能力的提高、教育行為的改善;在培訓內容上,應由幼兒教育基本原理等理論知識為主,轉向
案例分析、觀摩教學以及教育實踐等執教技能為主;在培訓途徑上,應由教師教授為主,轉向受訓者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為主;在培訓制度上,要建立“培訓――教學――研究――互動”一體化的教學體系,使職后培訓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作為在職教師繼續教育,幼兒園教師培訓必須以實踐為重點,以教師專業成長為導向,進一步確立有效培訓的理念,明確有效培訓的目標,把握有效培訓的原則,建構有效培訓的內容,創新有效培訓的模式,努力以培訓滋養幼兒園教師的整個教職生涯,而非滿足于解決教師的一時之需。
二、重構培訓體系,加強培訓的系統性
完善幼兒園教師的培訓體系,既有教育行政、政策法規、教育財政等問題,也有培訓內容、教材開發、課程設置等問題。本文著重闡述屬于教師教育的內部基礎性問題。
加強培訓的系統性,首先是構建教師培訓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建設是構建培訓體系的基礎性工程。不可否認,當前幼兒園教師培訓缺乏系統的規劃,有時僅關注臨時的熱點,缺乏長遠眼光;只注重解決眼前的問題,不注重教師的專業成長,有的甚至為培訓而培訓,走過場、秀形式、掙學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當前幼兒園教師參與的培訓很多,但大多是零打碎敲,不成系統。這種零碎的、各自為政的培訓,是缺乏延展性的培訓,其生命力和吸引力也不會持久。同時,許多教師對當前的培訓內容也頗有微詞。在本次調查中有57%的教師認為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47%的教師認為培訓內容與實踐脫節。而在“哪些內容是你急切想培訓的”這項調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是保育知識、班級管理、教育方法。就“幼兒園教師培訓應該突出什么內容”這一問題進行調查,有64%的教師認為應該突出“實踐操作性”。
教師培訓與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一樣,“不是某一階段的突擊性工作,而是一個長期、連續、不斷提高與完善的過程”。〔3〕 唯有充分考慮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而不僅僅注重當前工作的需要,充分考慮職后培訓與職前教育的銜接與連貫,才能為教師的有效培訓奠定基礎。培訓機構要有意識地加快幼兒園教師培訓的課程體系建設,像建設“教師教育學科”那樣,“科學設計并建立職前培養、入職教育和在職培訓相互銜接以及著眼于教師終身學習和專業發展的課程體系”,〔4〕 主動組織專家開發系列培訓課程和教材。同時要拓展各類教育資源并應用于培訓,努力按照學科化的要求構建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知識體系,序化培訓內容,使幼兒園教師培訓真正為提高教師的教養能力、促進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和發展服務。培訓的內容要突出連續性、階段性、一致性和互補性,針對不同教齡、不同階段的教師,形成包括通識課程、實踐課程、研修課程等內容的培訓菜單,使培訓既合乎一般教師的成長規律,又能滿足教師發展的個體需求。
三、優化培訓方式,突出培訓的主體性
讓參訓者主動參與學習、學會學習,是培訓的目的,也是培訓的終極價值所在。當前,幼兒園教師對培訓內容及培訓方式的多種期待,反映出教師對參加培訓的迫切需求,調查結果也表明,“愿意介入培訓過程”的教師高達90%。因此,怎樣讓教師參與培訓這一問題尤為重要。
“我們以什么樣的方式培訓教師,教師將用什么樣的方式教育幼兒。改變我們對教師的培訓方式,教師才會改變他們對幼兒的教育方式。”〔5〕優化教師培訓方式,提高教師介入培訓的積極性至關重要,其中真正確立參訓教師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每個參訓者的主動性、創造性又是重中之重。突出幼兒園教師培訓的主體性,可以從教師的個體化需求和個性化發展出發,以教師的“需求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以“問題的解決”為落腳點,開展經歷式、體驗式的培訓,使每位參訓教師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可以精選針對性強的課程內容,廣泛運用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觀摩教學、學術沙龍式教學等有利于教師參與的方式開展培訓,既創新“教”的方法,也創新“學”的方法。調查顯示,大部分教師認為“觀摩課”的培訓效果較好(34%),其次是
案例分析(29%)、研討交流(25%)、專家講座(10%)。這反映出參與式培訓廣受教師歡迎,這種培訓方式促使每個教師主動參與群體活動,與其他教師合作學習,如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觀看錄像、看課評課、角色扮演、填寫圖表、畫圖、相互訪談、辯論、小講座以及其他游戲和練習等,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學習熱情、已有經驗和發展潛力,培訓效果十分明顯。而單向的培訓程序,如課堂講授式或學術報告式,與教師個體的現實需求和工作情境關聯較少,缺乏個體的心理體驗和精神滲透,很難轉化為個體內在的價值取向,難以發揮教師的主體性,不利于提高培訓效果。〔6〕
此外,還要特別重視實踐教學,加大實踐教學的權重,把幼兒教育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從書本、課堂上轉移到真實的幼兒教育實踐中,使受訓者在主動參與、自主學習過程中自覺提高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浙江省在實施農村中小學教師“領雁工程”培訓過程中,規定教師參加培訓的實踐環節不少于二分之一,受訓教師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幼兒園教師培訓可以借鑒“領雁工程”的有益經驗。
四、改進培訓手段,彰顯培訓的時代性
培訓手段是溝通教與學的中介,對實現有效培訓這一目標而言,同樣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作為普通教育的課堂教學,其教學手段基本上實現了從傳統教具向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轉變,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教師繼續教育和培訓也應積極引入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為教師獲取信息、更新信息、提高培訓效果提供方便。在調查中,有22%的教師表達了對“培訓技術落后”的不滿。這說明當前幼兒園教師培訓應緊跟時代步伐,廣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拓展培訓的廣度與深度,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構建新的教師培訓模式,優化培訓結構,豐富培訓層次,提高培訓質量,減少無效培訓。例如,微格法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現代化教育技術,該技術采用攝錄系統全面記錄受訓者在單位時間內教育行為的全部細節,然后由教育專家與受訓者一起邊看錄像邊分析成敗得失,找出癥結所在并討論改進方案,而后再進行實錄與再分析。這樣做有效地調動了受訓者視覺、聽覺與大腦的綜合活動,具有直觀、貼切、針對性強、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反饋及時等優點,對于教師教育能力的提高相當有效。〔7〕其他還有網絡培訓模式、電化教育培訓模式、遠程教育培訓模式等,拓展了教師培訓的空間和視野,使培訓做到了無處不在、無時不能。浙江省象山縣等地通過“教師博客”等途徑開展教師培訓工作,在更寬廣的時空中實現了教師的互動學習和自我提高,效果明顯。
當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不僅是硬件的添置和軟件的開發,更重要的是以此形成現代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如果仍然沿襲舊的教育觀念去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反而有可能成為有效培訓的障礙。比如,教師培訓應與教科研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師在培訓的同時互陳觀點、反思質疑、研究提高。如果僅僅照搬先進的培訓模式,而未養成現代教育的思維習慣和能力,這樣的培訓很難說是有效培訓。
五、完善培訓管理,提高培訓的適應性
就幼兒園教師有效培訓的研究而言,大多學者關注的僅是培訓本身,對培訓管理則缺乏足夠的重視。事實上,實施有效的管理,對提高教師培訓的有效性尤為重要。有效的管理不僅能優化教師培訓的流程,而且能優化教師培訓的效益。從教師培訓的時代性要求以及教師培訓的個性化需求出發,作為幼兒園教師培訓的組織者,必須完善培訓管理,及時反饋培訓信息、調整培訓過程,使培訓更好地適應教師的需要。
按照管理科學的要求,幼兒園教師培訓需要建立一條以“目標――實施――反饋――調整”為線索的完整的培訓管理路徑,充分發揮管理者的導向功能、管理功能、激勵功能及診斷功能(見圖1)。
就我國幼兒園教師培訓的具體情況而言,當前最重要也最迫切的工作,筆者認為是建立規范的教師培訓績效管理與績效評價體系。這種評價包括兩個維度:一是對培訓管理(培訓者)的評價,即以針對性、適應性為標準,對培訓內容、培訓課程、培訓方式等是否符合教師的實際,是否有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作出評估。實施教師培訓后,培訓機構應有意識地開展訓后調查,了解受訓者對培訓內容、方式、師資等各方面的滿意程度,了解幼兒園教師的培訓需求以及對于培訓機構的要求和建議,等等。二是對教師參與培訓實效性(受訓者)的評價,即以教師的實際教養能力為標準,跟蹤評價教師參與培訓后的實際效果。培訓機構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如采用現場教學、答辯、測試等途徑,即時評估受訓教師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的水平,還要重視加強受訓教師信息庫建設,及時追蹤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并通過對比分析把握教師的受訓實效。按照邊實驗邊培訓邊總結邊提高的原則,這些評價結果應及時反饋并運用于培訓的調整與完善,努力使幼兒園教師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有效培訓。
總之,教師培訓機構不僅要成為培訓的組織者,更要成為培訓的研究者、改進者,應主動地、深入地研究幼兒園教師培訓的有效性問題。這樣的培訓機構,才是幼兒園教師獲得有效培訓的根本保障,而實施有效的培訓,則是培訓機構生命力與吸引力的重要源泉。
參考文獻:
〔1〕〔7〕佚名.幼兒教師教育與師資培訓改革勢在必行〔EB/OL〕.〔2008-08-27〕.https://www.省略.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99.
〔3〕〔6〕劉恩允,韓延明.大學教師專業化的內涵、問題與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07,(6A):57.
〔4〕陳永明,王健.“教師教育學”學科建立之思考〔J〕.教育研究,2009,(1):58.
〔5〕劉占蘭,周俊鳴,廖貽.新的理念和方式培訓教師〔M〕∥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紀念中國幼兒教育百年學術
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410-414.
Study on Effective Training of Preschool Teachers
Lv Fangping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2)
【Abstract】Promotion of the quality of preschool teachers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accelerating the reform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Effective training is very significant and should be implemented first by innovating training concept, and defining the directions of the training. Then a training system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training methods be optimized to highlight the subjects of the training, training approaches should be improved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 and finally the training management should be perfected to increase adaptability.
【Keywords】kindergarten teachers; effective training; training organizations
【幼兒園教師有效培訓研究及探索】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教師有效培訓研究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