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課程與幼兒生活同在,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是幼兒教育的本質特征。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走向體現了課程發展的理性認知;同時,幼兒直觀形象的思維特點,決定了幼兒園課程要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因此,幼兒園課程只有生活化,才能有效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文章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探究了幼兒園課程的現狀、實施幼兒生活化課程的必要性及策略措施,以期改革幼兒園課程體系,給孩子創造一個快樂、幸福的幼兒園生活。
關鍵詞:幼兒園課程 生活化 多元智能理論 改革
一、引言
幼兒園課程決定了它具有對于幼兒行為而言的親歷性、行動性、即時性、整體性、真實性與探索性,同時還具有對于教師行為而言的發展性與支持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 《綱要》為幼兒園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們對幼兒園課程有了新的理解──幼兒園課程需生活化。[1]
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是指在設計、組織、實施幼兒園課程時,要把幼兒園課程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幼兒的感性經驗自然地聯系起來,使幼兒獲得身心和諧發展。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實際是一種課程理念,它強調把富于教育價值的生活內容納入課程范疇,讓幼兒在生活的實踐、參與、體驗中學習和發展,并且從中培養其親自然、親社會的人文情感。
二、理論基礎
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Howard Gardner)年提出的。傳統上,學校一直只強調學生在邏輯─數學和語文(主要是讀和寫)兩方面的發展。但這并不是人類智能的全部。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八種主要智能:語言智能、邏輯一數理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
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他提出了“智能本位評價”的理念,擴展了學生學習評估的基礎;他主張“情景化”評估,改正了以前教育評估的功能和方法。[2]
三、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必要性研究
幼兒園課程生活化作為對教育教學的一種精神追求,之于幼兒園教育的本真發展和應然價值旨趣至關重要。我園作為山東省濟陽縣縣屬事業單位,探索“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新課題將對我園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生活化的課程重視幼兒對生活的體悟。維果茨基認為:兒童的主動建構是社會性的,受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影響,兒童的發展是在與周圍的人的交往和在一定的具體的社會文化環境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實現的,兒童生活的文化環境、人文環境是兒童發展的重要條件。因此,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就應該強調幼兒對生活的認知、體驗、感悟等的整合統一,促使幼兒通過對生活的體驗,建立自己對生活的體悟,真正賦予幼兒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使其成為個體生活及社會生活的主體。[3]
2.生活化的課程讓幼兒在生活中自主探究發現。《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進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對幼兒而言,通過自主探究,親自操作獲得的寶貴經驗,才會印象深刻,而生活更是為幼兒提供了諸多探索的情景。
3.生活化的課程注重培養幼兒親自然、親社會的人文情感。對于幼兒而言,知識技能的學習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從小培養親自然、親社會的人文情感,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懂得生活真正的意義所在,也唯有此才能培養出有責任感,有愛心的健康下一代。
四、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途徑
如何使幼兒園課程生活化, 是當前幼兒園課程研究和實踐中的一個課題。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教師在幼兒園課程教學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認為教師應改變以往的學生觀,重新定位教學觀,改變教學目標,重視幼兒差異、因材施教。具體來說,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生活化課程要注意整體性。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是整體性的課程,而不是獨立的課程。幼兒在生活中通過自身實踐,經驗將知識傳遞、整合、凝聚,這些從不同現象、事物中獲得的經驗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進而形成完整的經驗、完整的世界和完整的人格。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過程,因此教育者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不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4]
2.捕捉孩子的興趣點共建課程。良好的課程資源能夠使幼兒自發地探究和感受。生活化的課程本身應使幼兒產生自發的興趣,而不是教師努力去調動幼兒的興趣,更不能無視幼兒是否有興趣。課程的趣味性,除了能夠激發幼兒的感知欲望,吸引他們積極參與,還具備一定的挑戰性,能夠引發幼兒持續的關注。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建立生成性課程,幼兒以體驗的方式參與其中,學習就會更主動、更有效,更有利于發揮和發展幼兒的主體性,培養創新人才。這似乎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師要以幼兒為本,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和一顆應對萬變的慧心,與幼兒共同學習。
3.生活化課程需回歸生活實景。幼兒是生活的探究者,幼兒的思維是在活動過程中完成的,因此,幼兒的活動就應在不斷地探究中進行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要讓幼兒多參加一些活動,為他們提供思維、想象的機會和環境。生活化的課程積極支持和維護幼兒的探究,注重為幼兒提供有利于探究的生活場景,讓幼兒真實面對現實的情境和問題,兒童通過與環境的作用、與他人的對話和大腦的思考反應,最終找到真實的世界、完整的生活與探求的滿足感。這就要求教育者在生活實景中,注重引導幼兒探索并積累生活經驗,創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注重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和活動內容的豐富性。
參考文獻
[1]、趙紅霞.論幼兒園課程的整合[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10)
[2]、鄭三元.論幼兒園課程的本質[J].理論建設,2011(1)
[3]、陳時見.當代國外幼兒園課程的發展特點[J].外國教育研究,2008(5)
[4]、王莉.關于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實踐思考[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12)
作者簡介:
姓名:張清萍 性別:女 ,出生日期:1969年9月,籍貫:山東省濟陽縣工作單位:山東省濟陽縣實驗幼兒園,職稱:小學高級教師
【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研究】相關文章:
• 道德領導――幼兒園課程管理的新思路
• 做好幼兒園家長工作的一些做法
• 農村學前教育發展模式探析
• 幼兒園管理方法分析
• 幼兒園語言教育綜述
• 淺談幼兒園規則游戲
• 幼兒園手工教育的實踐探索
• 對幼兒園教育教學開放活動的認識
• 淺談童謠在幼兒園的作用
• 幼兒園開放式用餐的初步探索
• 幼兒園分級閱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 比利時幼兒園:一個老師帶一個班